《自卑與超越》由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在1932年著成,阿德勒一開始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成員,后因不認可弗洛伊德對于性驅動作用的看法退出,自成一派,但其觀點和分析方式仍與弗洛伊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。
阿德勒認為:
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生活樣式、情緒和行為習慣,這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看待其生活中的問題并如何解決。
這些問題可歸為三個類別:職業、社會合作、親密關系。
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,產生的情緒便是自卑感。
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,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,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。
但為了擺脫這樣的自卑感,有些人會選擇迎難而上、自我超越,有些人則會選擇自欺欺人、自我麻木。
一個人在五歲之前,其生活經驗已經決定了他(她)成年后解釋自身遭遇和回應的方式,對于“對這個世界和自己應該期待些什么”有了基本的答案。母親是一個人最早發展合作能力的對象,并將逐漸把孩子的興趣拓展到父親身上,為孩子進入學校后與他人發生聯系打下基礎。家庭和學校應盡量糾正孩子生活樣式的問題,并對其生活的三個根本問題進行適當的訓練、準備,以幫助其適應未來的生活。
當通過一種對別人發生興趣、具有合作能力、愿意奉獻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優越感的時候,他就可以成為一個社會意義上優秀、出色的人,否則他將無法為人類群體做出貢獻,并有可能會始終堅持對抗社會,走上犯罪道路。
想閱讀更多?掃碼吧
5元/篇